随着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形形色色的借贷平台应运而生,仅校园贷平台就有100多种,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欺瞒手段发放贷款,诱导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其合法权益,给社会秩序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一、网贷现状及危害 网贷电话、网贷微信,尤其是散布于居民楼、大学校园、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的网贷小广告,比比皆是,大学生、低收入阶层、城市刚就业的年轻人群,已成不良网贷、私贷的重灾区。2018年1月,长沙一名19岁女生身陷网贷,她为了偿还网贷,又在一家公司借了4800元私贷,对方要求她在一周后还8000元,如果一个月还就要还17000元,并威胁她不能偿还的话,就要从事不正当交易。而在此前几天,长沙一女生因身陷网贷难以偿还,使母亲自杀。调查发现,网贷泛滥早有发生,2016年10月,湖南某院校体育专业大四学生借用18位同学身份证校园贷超50万后失联,等等。其他地区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2016年教育部联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起到了一定效果,校园贷乱象有所收敛,但《通知》中并没有对“不良网络借贷平台”予以具体定义,不良私贷在网络上依旧十分猖狂。 二、网贷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贷款审核上存在漏洞,形同虚设。身份审核形同虚设,学生申请借款,仅需提供身份证、学生证等证件信息,不需家长或者老师提供担保书。且大多平台对借款用途并无审核机制,更无跟踪机制,催化了借贷者将贷款用于高消费,甚至用于赌博、酗酒等恶习消费。 2.虚假广告宣传,设置高利贷陷阱,恶意诱导过度消费。在广告宣传中恶意隐瞒实际资费,所谓 “0利率”的广告宣传单,其实际年利率高达30%以上,并对逾期的贷款收取高额的“管理费”,费率不透明,暗箱操作。同时,不考虑学生实际的偿还能力,在校园里大力发展“学生业务员”,诱导学生过度盲目消费,形成恶性循环。 3.贷款逾期以恐吓、暴力、发“裸贷”资料等方式催收,侵犯学生权益。不法放贷者采取恐吓殴打、威胁软禁学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催收,甚至催生“裸贷”行业的盛行,不堪催款压力的大学生弃学的案例诸见报端,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校园秩序造成重大危害。 4.网贷平台之间信息不共享,重复授信,催生恶意重复贷款。有些不法分子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明知贷款人无偿还能力依旧一再重复贷款,最终导致诸多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网贷监管的主要建议 1.对以非法方式发放、催还私贷、网贷的行为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公安部门及司法机关对个人及组织以非法方式发放高利贷,特别是对借贷人及其家属亲友以辱骂威胁、损害名誉权、在网络公开裸照和其他个人信息侵犯隐私、限制人身自由、强迫从事性交易、威逼发生性行为“肉偿”等方式催还私贷的涉嫌违法行为,对于群众举报要依法受理,尽快解救受害人,在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依托大数据平台提高办案效率,要依法全面加大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并联合宣传单位,走进校园、社区以案说法进行警示,为年轻人提供良好的学习、就业和创业环境。 2.完善对校园贷的监管制度。建议金融办等部门出台相关条款,对校园贷产品的行业细则予以规范和限制,并向湖南省银监会提出关于校园贷监管的补充建议条例: 一是平台需对学生贷款资质、以及资金用途均需进行严格审核,并必须进行线下风险评估,确保资金的合法使用,对虚假信息审核不实,或对还款能力明显不足的大学生贷款,平台需承担相应责任。 二是不得以手续费、滞纳金等各种名义变相设置高利贷陷阱,不得以任何形式隐瞒手续费、服务费、利息、逾期罚息等所有费用情况。 三是平台严禁向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放贷;对于年满18岁的大学生,未取得家长、监护人等第二还款来源方书面同意,不得发放贷款,未尽此告知义务而引发的还贷纠纷,平台要自行承担责任。 四是未经学校允许,不能在校园内开展网贷营销宣传活动;采取在校园里发展“学生业务员”等非法营销手段的平台,予以取缔。 五是严禁使用非法手段暴力催收;严禁泄漏、恶意曝光或非法使用学生个人信息的行为。 六是成立行业协会,逐步实现网络贷款征信系统全国联网,对有不良征信记录的贷款人在放贷额度和次数予以严格限制,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另外有些国家,对放贷人有严格的规范监管,需持有“放贷人执照”方可在借贷平台对他人予以借款。此项制度也可供参考。 3.对网贷产品进行彻底清查整改,并鼓励群众举报。建议提高网络信贷公司的准入门槛以及严格的资质要求,将具有欺诈性、不合规、有隐患的“不良校园贷产品”坚决清除;贷款利率高、催收手段极端的小公司应该严格取缔;对引发恶性案件的校园贷平台予以坚决关闭,保持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 产品清查中,应重点对收取逾期管理费(违约金)的业务模式予以整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9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30%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114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根据上述规定,若不能证明因借款人违约造成相应的实际损失,则该逾期管理费因约定的支付标准过高的情况不合法。过高的违约金破坏经济秩序,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此项业务模式被整改迫在眉睫。 4.校地联动,增强学生金融和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引导其建立合理的金融需求和消费需求。金融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协作,建立日常监管、数据统计预警、线索悬赏举报等多位一体的监管机制,给受害学生提供投诉和求助平台。校地联动,开展金融、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宣讲,增强学生金融和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理性的消费理念。同时,也要重视大学生金融需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建设。 5.对日益增多以贷款名义打出的骚扰电话进行整治。许多人反映接到越来越多以推销贷款名义打出的电话,这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外泄,也干扰到民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建议电信管理部门联合公安部门设立投诉处理机制,对群众投诉频繁、核查属实的骚扰电话,根据其来源采取警告、封号等处理方式,涉嫌违法的,依法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