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6月26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会议审议通过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总体方案》、《关于改进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方案》、《关于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暂行规定》、《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会议审议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推进建设情况报告》、《中国(广东)、中国(天津)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两年进展情况总结报告》。
会议强调,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以推进董事会建设为重点,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权利和责任对等。要对改制全流程加强监管,严格履行决策审批程序,严防国有资产流失。要处理好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确保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在企业改制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加强。
会议强调,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安全是海外利益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党对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安全工作的领导,在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总体框架下,完善对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的统计监测,加强监督管理,健全法律保护,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建立统一高效的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安全保护体系。
通过深化金融改革,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水平和效率不断提升。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首先需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让市场决定价格,让价格引导供需。金融市场上的价格,一个是利率,一个是汇率,推动这两大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正是过去几年金融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2015年10月,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关键一步,充分说明中国政府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是非常坚定的。在2005年汇率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上,近几年我国不断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总之,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关键的还是进一步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通过深化金融改革,金融宏观调控更加成熟,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进一步完善。过去5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根据形势变化把握好调控的节奏、力度和工具组合,加强预调微调,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另一方面,坚定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疏通传导渠道,有效应对来自宏观格局变化和金融创新的挑战,取得了积极效果。
通过深化金融改革,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能力不断提升。正如自然界中有大树还有小草一样,金融机构也应包罗多层次的机构体系,既有能进入全球金融业前十强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也要有专注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普惠金融机构。过去几年,金融业不断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深化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同时,金融业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推进保险业市场化改革,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
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高。我国总体金融结构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制度尚不完善,直接融资占比仍然偏低,宏观杠杆率高企的同时,经济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为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企业杠杆率,需要建设一个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过去几年,我国不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退市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完善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和场外市场为主发展债券市场,形成包括场外、场内市场的分层有序、品种齐全、功能互补、规则统一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通过深化金融改革,金融监管能力不断调,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原来被高速度所掩盖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同时,金融业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新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活动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隐蔽化和复杂化,这对传统监管体系以及宏观审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几年,有关方面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对跨市场、跨行业、跨机构交叉感染风险的监测、识别和预警,高度关注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金融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身处中国经济新方位,唯有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不断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