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定价机制调整,是为了应对美联储6月加息预期以及售汇压力季节性走高,央行在汇率相对稳定的窗口期提前布局。考虑到今年国内面临“去杠杆”和“防风险”任务,内外矛盾同时释放风险过大,稳定汇率风险,可为“去杠杆”腾挪空间。
近日,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双双大涨。
6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调升543个基点,报6.8090,为去年11月10日以来最高,上调幅度创1月6日以来最大。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当日16∶30收盘价报6.8061,较上一交易日涨149个基点,日内连续升破6.80、6.79关口,创2016年11月9日以来新高至6.7878。离岸人民币早盘一度创7个半月新高至6.7238,两地价差倒挂近600点。
针对此轮人民币走高,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定价机制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是直接原因,加上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收紧、CNH HIBOR利率大幅走高致离岸人民币升值,传导至在岸市场,在岸人民币同样出现升值。
新定价机制有助遏制非理性炒作
5月末,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宣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定价机制考虑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由“收盘价+一篮子”的中间价定价机制,转变为“收盘价+一篮子+逆周期调节因子”的定价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表示,根据“收盘价+一篮子”的中间价定价机制,在美元对其他主要国际货币显著贬值的前提下,要维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稳定,需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显著升值。然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仅在2017年1月显著升值。换言之,“一篮子”部分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应该显著升值,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终却不升反降,这说明在“收盘价”部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依然面临较大贬值压力。反过来,也正是因为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不能弥补人民币对其他主要国际货币的贬值幅度,这造成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对CFETS篮子汇率指数出现显著贬值。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5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26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2.26,创该数据公布以来最低水平,该数据自2017年以来贬值2.71%。
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表示,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可能仍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容易受到非理性预期的惯性驱使,放大单边市场预期,进而导致市场供求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增大市场汇率超调的风险。逆周期因子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动态调整,有利于引导市场在汇率形成中更多关注宏观经济等基本面情况,使中间价报价更加充分地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等基本面因素,更加真实地体现外汇供求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美国处于加息周期,欧元区明年也可能会逐步进入货币收紧周期,此时加入逆周期调节因子有助于合理引导市场预期,遏制非理性的投机炒作。近日汇率市场上的波动,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做空力量看到新规之后的大规模撤退。
经济基本面支撑人民币稳定格局
近日,离岸人民币香港银行同业拆息不同期限利率均上升。香港财资市场公会公布的数据显示,香港离岸人民币HIBOR全线上涨,隔夜利率涨2174个基点至42.815%,为连续第二日大涨,续创1月6日以来新高。7天期利率升1174个基点至19.59633%,14天期利率升733个基点至13.91267%。
有交易员表示,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继续收紧,市场美元空头头寸较多,助推人民币走升。路透调查显示,人民币多头押注较两周前增长逾1倍,创2015年6月以来新高。
不过,邓海清表示,尽管收紧离岸市场流动性短期能大幅抬高做空人民币的成本,从而引起人民币汇率升值,但这并不是汇率长期趋势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本面才是汇率的决定性因素。2017年我国经济数据、资本外流情况、外汇储备等数据均反映出人民币汇率获得支撑的态势逐渐形成,这些因素强化了目前人民币稳定的格局,将会使得2016年人民币弱势、美元强势周期背离的格局得到扭转。
此外,国泰君安研报认为,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调整,是为了应对美联储6月加息预期以及售汇压力季节性走高,央行在汇率相对稳定的窗口期提前布局。考虑到今年国内面临“去杠杆”和“防风险”任务,内外矛盾同时释放风险过大,稳定汇率风险,可为“去杠杆”腾挪空间。
随着近几日人民币升值,多家投行考虑调升人民币汇率预期。瑞银预计,2017年内人民币汇率将企稳,预计今年外汇储备将维持在3万亿美元上方。大华银行称,要调强在岸人民币对美元的预测。裕信银行表示,其目前对于在岸人民币对美元的预测看起来过于悲观。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