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金办函〔2025〕51号
樊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业保险保障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情况
0010号建议提案是省政协2025年重点提案,由省政府办公厅督办,省委金融办主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湖南金融监管局会办。您在建议中提出,我省农业保险存在政策性农险仍需“扩面”“提标”,商业化农险规模化推行趋缓,保险公司农保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为高质量推进我省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建议完善制度机制“强基础”,优化险种设计“接地气”,加大资金投入“惠民生”,强化科技赋能“增实效”。我办高度重视该提案,与会办单位多次讨论研究,组织了相关座谈会,并于今年3月前往南京调研设施农业保险相关情况,在起草《湖南省综合巨灾保险实施方案》过程中积极采纳有关建议。6月4日下午,我办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召开了提案办理协商会,邀请提案委员、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以及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湖南金融监管局等会办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主、会办单位相关负责人与您和相关专家就我省农业保险发展相关事项开展了深入的协商交流,充分听取其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答复内容,加强工作措施,形成协同合力,推动我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二、对提案建议的答复
近年来,我省农业保险取得了长足发展,多层级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程度持续提升,农险产品日趋丰富,农民获得感不断增强。2024年,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4亿元,同比增长23.83%,增速排全国第2,提供风险保障7098.21亿元。其中市场化业务(省级市场化改革品种)保费收入50.8亿元,同比增长134.49%。为1154.1万农户提供风险保障2787.64亿元,同比增长9.4%。覆盖粮食、经济作物等种植业2.24亿亩,水产养殖216.65万亩,牲畜8193.88万头,家禽3.38亿只。赔款支出73.71亿元,同比增长36.83%,受益农户71.43万户。蔬菜、水果、茶叶、油茶等高附加值农作物作为我省千亿产业重点品种,均已纳入省级市场化改革品种范围,由省级财政统筹资金给予降费补贴、超额赔偿、绩效奖补。
(一)关于完善制度机制“强基础”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建立健全了中央与地方、财政与农户共担保费的农业保险支持机制,并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一是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以水稻等大宗险种为重点,逐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水稻已全面实施完全成本保险,保额由原来的每亩500元提高到规模户1100元、散户900元,保费财政补贴80%,农户自缴20%,财政补贴的80%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70%,县级只需负担10%。高风险地区、重灾区投保意愿强,贫困地区多为产粮大县,通过优先满足承保预算需求、支持灾后补种作物参保、加快补贴资金预拨进度等方式,给予了倾斜支持,下一步还将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研究降低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
二是制订差异化保险费率。2023年,省财政厅会同金融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改革完善财政引导和绩效奖惩机制全面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质效的实施意见》(湘财金〔2023〕29号),明确提出要对照历史赔付情况建立费率动态调整机制,每三年开展一次费率回溯。按此要求,省级层面已推动将水稻、玉米、大豆、育肥猪等4个大宗险种的基准费率分别由5%、6%、6%、5%统一降低到4%,下一步将指导市县在省定基准费率基础上,以市州为单位开展费率回溯,对综合赔付率低于70%或高于100%的品种,设置费率调整系数,实行上下浮动。
三是绘制发布风险区划地图。深入分析全省近10年农林业承保理赔数据,按盈亏状况将辖内14个市州划分为五类风险区域,形成湖南省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地域风险地图,以保险的专业风险经营能力助力农业生产,为农险产品差异化定价提供测算依据。
四是推动巨灾保险提质增效。2024年,我省巨灾保险累计赔付1.6亿元,远超以往年度。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巨灾保险实践研究,推动制定湖南省综合巨灾保险方案。2025年5月,省财政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湖南省综合巨灾保险实施方案》,将大棚设施(育秧、蔬菜标准钢架大棚)、高标准建设农田和普通公路纳入巨灾保险保障范围,灾害因子覆盖湖南主要自然灾害类型,进一步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
五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湖南金融监管局制订了《湖南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条件管理规定》,以适度竞争、稳步推进、鼓励创新为原则,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农险经营资质,对不符合资质要求的坚决不予准入,推动辖内农业保险业务高质量发展。
六是调整保险公司遴选和考核机制。去年底省财政厅修订出台了农业保险承保机构绩效评价办法,明确各级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对照既定的指标体系,对承保机构一年一评价、一年一考核,评价结果与剩余服务期的承保资质和三年一度的遴选结果挂钩,真正做到奖优罚劣。
(二)关于优化险种设计“接地气”的建议
2023年,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湖南金融监管局发布了《关于省以下品种农业保险业务市场化改革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对蔬菜、淡水鱼等千亿产业重点品种,省财政按保费规模的10%给予补贴;对中央财政补贴险种的补充型保险,省财政按保费规模的8%给予补贴;对经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的首创农业保险品种,自首创之日起三个年度内,对首创保险公司开展的符合条件的业务按保费规模的10%给予补贴。该方案针对中央补贴大宗险种之外的地方特色险种,实行市场化改革,坚持“不增设准入门槛、不干预条款设计、不固化支出责任”三不原则,开放式引导保险公司根据农户需求自主开发险种、提高保额、降低费率,相应建立“保费补贴、超赔补偿、绩效奖补”三补机制,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激发了农业保险的市场竞争活力。政策实施两年来,已引导保险公司创新开设特色险种74个,累计撬动保费规模60.5亿元。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围绕一县一品、一县多品创新农险险种,重点支持湖南省千亿农业产业发展。近三年累计新增各类农险备案产品236个,其中有指数类保险124个,构建了多层次农险产品体系。
(三)关于加大资金投入“惠民生”的建议
2024年,全省享受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保费总规模87.15亿元,其中财政补贴43.05亿元(中央财政补贴19.52亿元,省级财政补贴15.37亿元,市县财政补贴7.64亿元),提供风险保障7098.21亿元,赔付金额68.51亿元,简单赔付率78.62%,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同时,我省多措并举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保险风险保障能力。
一是按应保尽保原则据实测算安排配套资金。目前,我省农业保险实行事前计划指导、事后据实结算的预算管理体制。每年年初,财政部门组织市县结合上年承保情况、本年种养计划编制本年承保计划和补贴预算需求,省里统筹农业等相关部门数据比对分析后下达预算控制数,指导市县开展承保工作,年度终了根据实际承保情况据实结算补贴资金,对于实际执行中承保需求大于控制数的,只要严格履行承保验标程序、比对查验各方数据确属据实承保的,也可纳入结算范围。
二是加大中小农户的倾斜力度。农业保险主要是解决规模经营带来的风险集中问题,中小农户特别是利用原始承包地开展种养活动的散户总体需求较弱、意愿不强,投保积极性不高。我们一方面指导市县、保险公司加强农业保险政策的精准宣传,引导中小农户中的适度规模经营者自主自愿投保,尽可能运用保险手段分散风险,财政同等给予保费补贴;另一方面对于确无投保意愿、未参加保险的农户,受灾后生产生活受到重大影响的,按规定通过正常的救灾渠道给予救助支持。
三是提升政策性农险保障金额。按照中央关于主粮作物实施完全成本保险的部署要求,我省已全面实施水稻、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育肥猪实行提标降费。其中:水稻保险保额由每亩500元提高至规模户1100元、中小农户900元,保险费率由5%降至4%;玉米保险保额由每亩300元提升至850元,保险费率由6%下降至4%;大豆保险保额由每亩200元提高至700元,物化成本每亩200元,费率均为4%;烟叶保险保额由每亩1300元提升至1400元,保费维持不变;育肥猪保险保额由800元/头提升至1000元/头,保险费率由5%降至4%。对全省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性农险费率在现行费率基础上再下浮10%-37%,切实降低农户和区县财政负担。对于委员提到的油菜、棉花等作物,目前还未实行完全成本保险,我们将研究其物化成本变化情况,在物化成本之内适时适当提高保障额度。
(四)关于强化科技赋能“增实效”的建议
我省积极推动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精准定损、精准理赔和精准服务能力。
一是强化科技应用赋能。推动农险承保理赔全流程线上化以及农险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指导省保险行业协会牵头,以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的全国农险信息平台为基础,联合辖内10家农险承保公司,于今年4月18日成功上线覆盖湖南农险全流程、全险种、全区域的线上化服务平台。推动构建农险数字地图。鼓励保险机构全面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推广使用无人机、智能识别等技术工具,从技术层面解决农险“双精准”的难点问题。
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导督促保险机构优化服务网点配置,加强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农险队伍能力素质和合规意识,从源头夯实经营基础。目前全省经营农业保险支公司、营销服务部、三农服务站点等基层网点达9万余家,农险专职工作人员和协保员共近10万人,“最后一公里”服务通畅有效。
下一步,我办将结合委员建议,按照政策要求,联合相关职能部门持续推进农险“扩面、增品、提标”,丰富产品供给,提升保险服务质效,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支农惠农强农作用。
感谢您对农业保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中共湖南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2025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