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总量已经超过50万户,占到企业总数量的99%以上,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5%以上的创新成果、85%以上的就业岗位,在保障财税增收、稳定经济增长、推进技术创新、保障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推动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国家正在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法》,并密集出台了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加大减税力度,不断降低企业负担成本,强化金融支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中小微企业政策获得感。省政府也相应出台了系列政策举措,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创业创新。所以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省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1、综合成本上升,负担不断加重 近年来,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劳动力成本付出逐年加大、土地使用成本逐年提高、企业流通成本增加、知识产权保护成本过高、企业税负偏重等状况,这些高昂的成本和负担,都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融资渠道不畅,发展资金不足 多数企业因缺乏抵押资产等而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有些企业为获得发展资金转向民间借贷,融资成本高昂,融资风险巨大;借款期限多数为一年期,较短的期限,很难保障融资投入取得实效。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期限短,导致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不足。 3、创新意识不强,技术投入不足 中小企业经营者们创新意识不强,主观动力不足,缺少渴望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在发展过程中,为快速积累资金,存在盲目跟风、同类复制等现象,普遍重视生产性投入而忽视技术性投入,往往缺少“新、精、专、特”的创新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4、管理水平不高,创新人才匮乏 多数中小企业呈现“家族化”管理的特点,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同时,也缺乏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更是普遍缺乏科学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定位、目标均不明确。 二、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一是在现有政策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通过强化财税政策扶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等,切实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降成本、减负担;二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技术路线选择、技术价格要素等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创新价值,从而调动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活力。 2、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三方联动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首先,企业要完善财务制度,提高经营决策的透明度与科学性,充分公开自身信息,便于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从而降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风险,提高其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其次,政府应通过贴息等办法,促进有条件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并推动完善担保服务体系,支持有实力的商业性担保机构,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市场信用保障;再次,建议金融机构专门针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建立合理的融资授信制度,向技术创新、品牌创优的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贷款,同时在融资方式上,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增设定向融资,开展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 3、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首先要引导企业经营者改变传统观念,经营者的理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前提。其次在支持和引导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一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开拓、专业技术培训、专利服务、融资服务、人才技术交流、科技信息咨询、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对接等科技创新服务;二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要积极推荐和支持申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三是建立科技创新引导专项资金,通过配套、奖励机制引导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 4、推动中小企业战略化合作及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首先,要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从事相同、相近产业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战略合作、联合组团发展,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携手进入对资金规模要求较高的创新项目,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增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开展配套协作的能力,在产品、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与大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在合作中吸取经验、积累资本,最终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再次,要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对接,采取购买、资助、委托开发等多种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开发、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增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和科技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