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武陵山穿境而过,地势险要。时值盛夏,满山葱郁。雨后的湘西,山林中云烟四漫,氤氲成雾。
安宁的小城,却有过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10年前,发生在湘西州的非法集资风波,因金额巨大、牵涉人数众多、波及面广,金融系统也深受其害。10年沉寂,湘西州牢牢把握一个“稳”字,深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推动湘西州经济社会再现勃勃生机。
筑牢体制机制保障
在谈到10年中当地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话题时,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副行长李二平说:“可以从四个方面概括这些年的工作,即上级给政策,输血;党委、政府造环境,造血;金融部门强身健体,生血;部门间加强协同,补血。”为重构湘西州金融生态环境,省市县三级联动,积极完善顶层设计,构筑体制机制保障。
2009年,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组织省级金融机构召开了湖南省金融支持湘西州经济发展专题会议。“这次会议是湘西州经济金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进一步密切了省级金融机构与湘西州的关系,提高了湘西州承接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该行工作人员说。次年3月,该行再次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重构湘西州金融生态环境、开展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创新、配套政策等方面达成共识。
2014年,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出台了《关于金融助推湘西自治州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加大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注重工作实效和加强风险监控四个方面提出了13条具体支持措施。这是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首次针对一个地区出台专门的金融支持文件,全省各级金融机构积极跟进,分别出台了针对湘西州的差别化政策支持文件。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行长马天禄多次到湘西州调研,督查落实金融机构与湘西州企业的银企对接协议,推动湘西州脱贫攻坚。
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积极落实上级政策,着力强化政策引导,提请湘西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金融生态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将“州级金融安全区全覆盖,省级金融安全区授牌零突破”作为创建工作目标,量化考核标准,明确创建措施,着力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截至目前,凤凰县成功创建为省级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实现了全州省级金融安全区零突破;吉首市等5个县市成功创建州级金融安全区。
与此同时,湘西州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州长为组长、常务副州长为副组长的金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辖内8个县市成立金融工作办公室,努力打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协同效应。州委、州政府召开高规格的全州金融工作会议或金融工作座谈会,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予以安排部署。
划定风险防控红线
作为亲历2008年湘西州非法集资事件的一线金融工作者,李二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有诸多感慨。“当时,整个地区的群众几乎都参与到了这次事件中。事实上,在事件发生的前几年,我们已经关注到一系列迹象,并制定了相关的指标来监测。但受限于当初的认识能力和调控手段,加上爆发的过程非常短暂,事情最终失控。”他说,语气中有颇多遗憾。
旧事重提,个中波折无法逐一细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10年的积淀,风险防控的理念早已在湘西州得到贯彻落实。“目前,我们构筑了较为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测防控机制,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升,一度走在全省的前列。”李二平说。
据悉,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每年均组织调研小组,就全州金融环境状况展开专题调研,从经济基础、金融运行环境、司法环境等六个方面对全州8个市县综合评估分值,按年撰写湘西州县域金融生态评估报告,有力促进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该行利用金融生态环境评估结果,积极引导信贷投入,形成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环境走的态势。
在开展风险调研及评估的同时,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全方位加强金融系统的风险监测分析,要求辖内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按月上报风险监测报表和出险企业风险处置分析报告,认真抓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和不良资产管理工作。该行按年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评价,加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稳步推进央行评级工作。通过将金融机构综合评价结果与执法检查等相挂钩,金融机构合规经营水平明显提升。
除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外,湘西州人民政府也频频出台相关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据介绍,从2014年11月开始,州委、州政府组织金融办、银监局、当地人民银行系统、公安局和工商局等部门对全州496家民间投融资中介机构开展了全面的清理、处置工作;召开了加强民间融资管理工作会议,通过下发文件、制定方案、明确责任、分类处置等措施,确保了当地民间融资中介机构清理处置工作顺利完成,有效防范了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再度发生,确保了当地金融平安。
压实信用建设基础
据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行长肖继辉介绍,非法集资事件发生后,湘西州深刻认识到“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支持金融就是支持经济”的重要性,并以打造“诚信湘西”为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当地信用建设相关工作。
“现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了,政府也逐渐认识到信用报告的重要性,把信用记录作为干部任用的一项考核标准。”李二平说。据了解,湘西州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通知》,要求在评优评先、招投标等13类、44项行政事务中使用信用报告。信用报告在公务活动中的广泛运用,使诚实守信逐渐成为社会风尚。
针对小微企业,湘西州引进湖南远东资信评级公司对企业开展外部信用评级,评级结果录入征信档案;出台《信贷诚信企业管理办法》,银行业组织对500多家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授信,纳入项目储备库;对43家诚信企业增加授信4.6亿元。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和税务部门为10家诚信纳税企业联合颁发“银税联合授信证书”,授信金额近6000万元。
在农村,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分层次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农户加大信用档案电子化建设力度,推动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的评定以及评级结果与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有效对接。当地农村信用社为31.67万户农户评级授信,对有贷农户建立信用档案。
为推动“信用湘西”相关工作形成长效机制,湘西州积极开展金融宣传。每年6月(信用关爱月)和9月(金融知识宣传月)为固定宣传月,辖内8个县市金融机构与县直相关部门以“社区、农村、学校、厂矿、机关”为宣传阵地,开展多种方式的宣传。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联合教育系统设立“诚信教育基地”,强化对青少年的诚信知识教育;依托“金惠工程”,开展诚信宣传,推动提升社会大众的诚信意识。
“金融生态环境越好,越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湘西长行村镇银行行长邓国说。据悉,邓国所在的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是2008年湘西非法集资事件发生后湘西州引进的第一家金融机构。邓国从事金融工作20余年,对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感受颇深:“处在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中,银行的存贷业务很难开展。”对于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邓国表示:“现在欠贷不还的情况少了,人们都把自己的公司当事业干。”
据介绍,在湖南省2016年金融生态综合排名中,湘西州位列全省第三位;在湖南省2017年金融生态评估金融运行、司法环境、行政环境的单项排名中,湘西州分别位居第三位、第一位和第三位;湘西州连续10年保持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降”态势;贷款增速最近3年连续位居全省榜首;2017年,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盈利18.95亿元。
时至今日,再次反思2008年的那场风波,李二平又有了新的感悟。“事实上,当时金融供给不足也是引起民间资本活动异常活跃的一个原因。”他说,“对此,更要支持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引进就是最大的招商引资。”事实上,随着湘西州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湘西州经济发展水平也迈上了新台阶。数据显示,2017年,湘西州全州生产总值582.6亿元,是2008年的2.57倍;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728元、8273元,分别是2008年的2.29倍、3.21倍。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