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7日,星期一
九月初七 乙巳年 丙戌月 己巳日
把握时代洪流的中国银行家陈光甫
在旧中国金融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是一位极富个性的人物,也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银行家之一。他以诚信为本的态度、不断创新的理念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方法,把一家小银行发展成为国内名列前茅的私营大银行。陈光甫被时人公认为国内银钱业“四大名旦”之一,也被后人誉为“旧中国最成功的银行家”,被外国人尊称为“中国的摩根”。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推出“一元开户”
陈光甫生于镇江商人家庭。12岁随父到汉口祥源报关行当学徒,业余学英语,熟悉商业金融知识。18岁后任职邮政局、江汉关税务司,结识德商瑞记洋行买办景维行,获其赏识并联姻。1904年,经景维行帮助赴美国参加国际博览会,后留美学习,1909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院。次年回国,先后在南京南洋劝业会工作,任江苏巡抚程德全英文秘书。后在张嘉璈、李铭帮助下结识庄得之,筹股7万多元,于1915年6月2日在上海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并开业。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无论是本土钱庄还是西方银行,它们的共同点是,客户以政府、富商和洋人为主,未能满足社会中间阶层与百姓的金融需求。陈光甫敏锐地洞察出其中商机,他利用现代化管理理念,进行金融创新,确立“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宗旨,将服务对象聚焦在手中有闲置资金的一般中产和老百姓。尽管他们手中没有巨额资金,不能指望通过一笔巨款就能充实资本,但这些小额储蓄可以积少成多,且相对稳定,更有利于资金运作。
为了吸引小额储蓄,陈光甫率先提出“一元开户”。这项措施很快受到城市中下层市民的普遍欢迎,打开了储蓄局面。接着,他又在工人居住区开办职工储蓄,在市民中开办礼券储蓄、零存整取、存本取息、定活两便等各种新型储蓄方式。在陈光甫的艰苦努力下,上海银行的储蓄存款逐年增加,同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绝大多数市民的认可。
开创近代旅游业
一百多年前,中国尚未有国人创办的旅游机构,旅游业被少数洋商垄断,服务对象仅局限于外国人和白领华人,就连介绍中国名胜古迹的导游也多为外国人。1923年4月,时任上海银行总经理的陈光甫推动银行向北洋政府交通部呈文,提请代售火车票、办理旅行相关业务,经激烈辩论终获批准。同年8月1日,上海银行“旅行部”正式成立,成为国人自营旅游业务的开端。
旅行部开业后迅速拓展服务网络,陆续在北京、天津、南京、汉口等多地设立分部,售票业务从铁路延伸至公路、水路及航空领域。旅客只需购买其客票,沿途的食宿安排与行李托运等事宜均由旅行部全程经办。1924年,陈光甫推出“旅行支票”业务,因可在全国兑现且支持挂失,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1927年6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正式改组为中国旅行社。
中国旅行社以“顾客至上,服务社会”为宗旨,确立“发扬国光,服务行旅,阐扬名胜,改进食宿,致力货运,推进文化”的二十四字方针,开启专业化创业之路。1929年8月《申报》曾记载:“今夏西湖博览会开亘古未有之盛会,四方人士云集,(中国)旅行社在门首择一席地,为群众谋便利,竭诚招待,游湖中外士女咸感宾至如归,称誉之至。” 这恰是其以信誉与服务为生命线的生动体现。
陈光甫的一生,始终扎根时代土壤,以务实创新回应社会需求。从让小额储蓄走进寻常百姓家,到为国人搭建自主旅游的桥梁,他用一系列举措打破行业陈规,既推动了金融与旅游领域的发展,也留下了“服务大众”的实践样本。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他以专业与远见走出的道路,至今仍有其参考意义。
整理自:江苏省侨联、澎湃新闻、人民政协网、央广网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0689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0689号